很多次提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很文艺的人,至少有一颗外露的文艺心。

小学的时候我骗女生说我在看《左手年华,右手倒影》,郭敬明写的散文集。女生说好棒啊借我看吧,尴尬,只好偷偷去买了一本。给女生先看了,后来拿回来之后自己也看了一遍,觉得写的很好。体现出青春的绝望呐喊。其实有些话有些形容词大家拿来嘲笑,但还是有道理同时具有美学意义的。比如最经典的“45度角仰望天空”,这话本身没问题啊,只不过是具体化了一个场景罢了。你少年的时候悲伤了难道没有看过天空吗?看的时候说不定正好就是一个45度。再比如“忧伤而明媚的日子、单薄的少年”之类,其实都是写的很美的句子,虽然现在可能不再喜欢用过量的形容词来构成句子,但说真的都无可厚非。“文艺青年”在当下语境下多包含贬义,我感觉,包括自己在内,形成这种情绪是典型的过度补偿心理。鄙夷文艺的人很可能曾经就是一正儿八经的文艺少年。在年轻的时候,思维观和语感都没有成型,受一些青春作家的影响开始自己的模仿,长大点发现情感表达并不真挚,便放弃了这些写作手法。回头看觉得自己这个阶段特别傻,某种程度上讨厌这样的自己。于是开始鄙夷文艺,说到底还是不想面对当年矫情的自己。

这样的心路历程是有趣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但作为意识到这样一个思维过程的我就应该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不得不承认我骨子里依然是文艺的,这些年来我不再公开发表任何抒情的文字,大幅度使用夸张甚至逗笑的语气,为的是尝试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我一直以为成年人是不需要外露情感的,caring is not an advantage, it makes people weak。我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努力营造的社交形象是随性,不矫情的。不得不说我自以为慢慢已经达到这样的目的了,朋友圈里偶尔发一张自己照得照片,首先是全景照片,再后来随意分享也百无禁忌。鲜有提及日常生活的。而我本身的性格也确实被这样一点一点的带的活泼起来,需要外向的时候也变得外向许多。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但我最近开始担心这是否就是真正的自己了。

其实并不是。

我依然相信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和远方。此时的诗意或文艺已经不是执着于华丽的文字修饰或浓重的抒情,而更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相信随处都有奇迹发生的可能,对世界充满感恩,对生活饱含期待。这样的态度也是构建正向循环的一个必要因素。这样的态度是当下我对文艺的理解以及我希望能保持一颗文艺之心的原因。